因此,一种全新的租赁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农村推广开。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时下,一场互联网+光伏的风潮正在席卷而来,您认为互联网+将给光伏行业带来哪些好处?结合贵公司的产业规划,贵公司在互联网+光伏领域又有哪些布局?吴晓峰:当前,在能源互联网发展浪潮驱使之下,与互联网+结合已成为光伏市场的热点,互联网+光伏也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无限想象空间。抓不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企业势必要被淘汰。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众所周知,昌盛是中国领先的光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投资运营服务商,请问您认为光伏农业的市场前景如何?贵公司在光伏农业领域有什么宝贵经验可以分享的呢?吴晓峰:近年来,随着光伏与各个领域的技术结合,光伏+发展模式在光伏行业掀起一股热潮,现如今光伏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渔业、建筑业、扶贫等各个领域。在光伏农业领域中引入互联网+,发展光伏智慧农业将成为光伏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前提下,光伏农业项目不但节约土地,还可以将空间立体利用,产生清洁电力,扩大了供电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带来了双向效益。然而开发模式的匮乏以及融资难等问题却成为了制约光伏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我们认为,除了模式创新与金融创新之外,光伏农业的发展还应该结合行业趋势,适应国家政策。
贵公司在光伏扶贫领域颇有建树,能否分析一下光伏扶贫项目指标的下达对光伏市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贵公司在光伏扶贫领域有怎样的规划?吴晓峰:光伏扶贫项目指标的下达表明了政府对光伏扶贫项目的大力支持,随着项目指标的下发,光伏扶贫项目将成为行业内的开发热点,将促使整个光伏行业向亲民、益民方向发展,这对光伏市场来说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您认为这样的电价下调是否合理?吴晓峰:从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电价的下调是不可避免也是非常必要的,国家这一政策的大方向是为了推动产业应用创新,分化光伏企业的赢利点,促进产业长效发展。那现在为什么还是企业在租房顶呢?陈国忠:因为宁夏回购办法还没有出台。
记者掌握的最新情况是,原来安装上太阳能板的十户家庭,现在的光伏设备依旧没有启用。贺兰县发改局局长杨慧:政府不便于做这个事情,每一个光伏项目投资都很大的,它而且回收的周期特别长,二十多年,政府投资这些东西,谁来管理?谁来维护?谁来经营?都是问题。把这个模式推行下去,确实每个地方的老百姓、每个地方的基层干部,对光伏扶贫的理解恐怕也不一样。眼下我国正在进行一项艰巨的脱贫计划:到2020年,现有的这5000多万贫困户要脱离绝对贫困。
这就需要国家能源局、国家扶贫办要协调,包括电网企业、金融系统,系统配合,涉及到好几个单位。把一个点上的作法,在面上推广,确实有它的难度,因为原来金寨县的作法是有一个企业愿意捐赠三分之一的钱,符合这个条件的地方就不一定很多,还有就是地方政府在财政扶贫资金里面,愿意拿出一部分钱做这项事情。
央视记者在村子里走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一家安装上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农户,据该农户介绍,村里有十户人家安上了光伏电池板,但没有开通。在宁夏进行扶贫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距离乌沙塘镇两小时的车程,有个地方叫做欣荣村,家家户户屋顶上都装好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对于扶贫资金由谁出的问题,国家的要求是地方政府来统筹落实,但贺兰县拿不出这笔钱。那么,为什么还会要求贫困户们自己出钱来给自己脱贫呢?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一位知情人,他告诉记者,在项目的最初设想中,并没有打算让贫困户来买这些设备,而是完全由企业负担,但是因为一块1000亩的沙地,让事情变卦了。
记者:回购办法没有出台?陈国忠:对,现在主要的运作就是鼓励,我们现在鼓励移民自己回购,就是我们出台小额贷款,你可以贷款以后去回购。这里面,对于贺兰县发改局提出的各种问题,早已做了详尽回答:地方政府落实扶贫资金,地方政府依法来确定项目的运营和维护企业。按照原先的计划,现在这个村子的项目就该建好发电。这样的说法到底是不是事实呢?记者再次找到贺兰县扶贫办书记。
究竟能不能完成,还要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包括后期的资金整合不到位,有个别的项目因为可能它刚开始考察的时候不够全面或者是不够深入,这些因素导致很困难。
匆忙上马的结果是扶贫项目开始到一半就陷入困境,直到现在,问题也没能解决。在乌沙塘村,全村300户农户有100户是贫困户,按照原定的计划,要为这100多户农户的屋顶上都安装上太阳能电池板来进行光伏扶贫,但是现在记者站在村子的制高点上往下看去,几乎看不到安装上太阳能电板的农户。
大棚种蔬菜,光伏设备发电卖给国家电网。那么在进行扶贫工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基层工作是不是也存在着等靠要。不深入、不全面的调查,加上资金整合模式在项目实施一开始就没有切实的规划。记者:政府有扶贫款啊?贺兰县发改局局长杨慧:关键是一个县才多少?一个县本级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我们现在还是全区最好的县,一年才十五、六个亿,这十五、六个亿又发工资、又保障民生,哪有钱回购这些东西?还要基础设施发展经济,所以非常紧张。海润光伏副总经理徐湘华:我们也体谅政府的困难,如果单纯让咱们目前的这些光伏企业,大规模来投资这个扶贫电站,其实这个商业模式是没法做很多的。光伏扶贫,最早进行试点的是安徽金寨县。
记者:您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我觉得体制上、政策上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陈国忠:屋顶的收入应该在3000元每年,企业现在是把这个屋顶先租来,一户现在给了300块。
为什么会这样呢?记者找到了贺兰县扶贫办书记陈国忠。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去年就开始进行的项目现在还停滞不前呢?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负责这个项目的企业。
按照发电量计算,每年收入应该超过3000元,也就是国家确定的光伏扶贫目标收益。被搁浅的屋顶扶贫项目去年五月,宁夏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记者:刚开始看金寨村的方案的时候,又没有想过在全国推广起来的时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我确实想到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张吉忠: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我们扶贫部门在呼吁和关注的一件事情。某光伏公司西北地区负责人:当时我们选的那个村,它不在2015年农网改造范围之内,最多只能并20户,已经干了10户了,很多条件,不是一个因素制约的我们没法干。为了解决扶贫项目的资金问题,国家要求银行系统给与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我们大部分省市要在2018年就要全部脱贫了,时间又特别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很好实验的,各种模式都上马运动式的嘛,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运动式的扶贫。要改变(地方政府)他们的观念,看到好的模式,他们受到启发之后,就会模仿、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变。
利用自然资源,不需要付出重体力劳动,就能长期获得收入,光伏扶贫的前景看上去一片光明。光伏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是弄歪了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但是贫困户拿到手的只有每年三百块钱,相差了十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大概是多少收益一年?农户:一年给300元记者:一年300元?农户:嗯,签了二十五年的合同。它的投入一户也就是个2万多元,实际上五六年的时间,基本上贷款都能还清。
扶贫项目缘何卡壳?但是落实到地方之后,分工明确却变成了没人管。成功经验,在宁夏卡了壳。这跟国家的政策大相径庭。欣荣村:计划收入三千实际三百乌沙塘村等来了新的政策支持,而其它的地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国家制定的扶贫战略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就是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尤其是资金,国家几次明确重申,地方政府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统筹落实建设资金。原定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100户贫困户中,只有10户安装完成。
陈国忠:当时考虑设计初衷还是好的,项目里面还有1000多亩沙地,想做一点光伏的设施农业。可是对于贫困户来说,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怎么可能拿出2万多块钱。
而这个村子,光伏项目建成了,每户的收益一年却只有300元。原来想的是这边建好以后,光伏农业一建,把这边投入3000元(每年)全部还给移民,然后拿这1000亩光伏农业给企业运作,最后的这个设计没有批准。